从联合国看2005年国际形势特点——钱文荣

发布时间: 2010-09-26

字号:

今年,矗立在纽约东河之滨的联合国大厦内,在隆重纪念联合国60华诞的欢庆声中,掀起了一波空前汹涌的改革浪涛,虽然成果不大,却卷起了国际风云的翻腾,斗争十分激烈,折射出了当前国际形势的一些特点。

成果寥寥,评说纷纭

今年这场联合国改革风暴实际上是从2003年9月安南秘书长在联合国大会上掀起的。他在那次讲话中指出,目前“联合国处在岔子路口”,“我们面临着一个对于联合国至关重要的关键时刻,而这一时刻对于实现《宪章》所载理想,为所有人提供集体安全来说,尤为关键。”他提出,为了应对新的挑战,联合国必须进行“大幅度的改革”。随后他就任命了一个有16人组成的联合国改革高级名人小组,由他们在2004年底提出了一个题为《一个更安全的世界:我们的共同责任》的改革蓝图,紧接着今年3月安南提出了他自己的题为《大自由:实现人人共享的发展、安全和人权》的改革方案。第59届联合大为此先后召开了多次大会进行辩论,并由联大主席起草了《成果文件草案》,又经过激烈辩论和三次修改,最后由纪念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通过,算是经历了近两年改革努力的成果。(关于联合国改革的详细评析,可见本刊2005年第3期《联合国改革与国际新秩序》一文)

然而各方对这次改革成果都不太满意,总起来说都认为成果不大,各方对首脑会议通过的《成果文件》的评价差别甚大,天悬地隔。不少人认为这个文件好像是一个缺血少肉、缺胳膊缺腿的空骨架,因为有些重要内容如防止大规模武器扩散和核裁军部分由于美国坚决拒绝在核裁军方面做出承诺而不得不从文件中全部删掉;在实现“千年发展目标”方面,同样由于美国的反对,不得不使得原定到2015年所有发达国家必须把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的官方援助达到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0.7%的目标大大缩水,改为“各按自己的承诺做出具体努力”,使硬目标变成软任务。关于恐怖主义的定义也由于分歧太大而未能写入文件。安南任命的高级名人小组成员之一、澳大利亚前外长埃文思说这样的成果是“令人沮丧的,深感凄凉”,是“灾难”。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指责这个成果文件是由一位“独裁者”(指大会主席)未经大会表决而用手中的锤子敲定的。一度被某些国家公众认为是联合国改革的关键的安理会改革只是热闹了一番,无果而终。但是,也有人认为有这个文件总比没有的好。安南秘书长认为它仍不失为一个好文件,虽然他也承认“没有达到他本人和大家所要求的那种全面和 根本的改革目标。” 他作为秘书长作这样评价当然是可以理解的。

实际上这样的结果早在预料之中。这是因为联合国改革不仅涉及联合国今后的作用、自身体制及其发展前途,更主要的是涉及各国的切身利益和世界命运。虽然今天没有人认为联合国不需要改革。但是,在为什么要改革,改革要达到什么目的和如何进行改革的问题上却存在着重大分歧,南辕北辙。由于各自地位和处境不同,各国主要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当前面临的主要挑战和问题也不同。因此,他们在联合国改革的重点方面必然存在严重分歧。美国等发达国家认为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和反恐应是改革的重点。但广大发展中国家则认为他们面临的最大威胁是贫困、疾病和不发达,强调应该把发展问题置于改革的优先地位。更主要的是,少数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主张通过改革使联合国能为他们在全世界推行西方价值观和民主制度服务,也就是要把改革纳入建立美国主导下的世界新秩序的轨道。广大发展中国也包括一些中等发达国家则希望通过改革摆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羁绊,使联合国更加民主化,从而能真正遵照《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为建立一个和平、公正、平等、合理的国际新秩序服务。这两种对立的国际秩序观正是这次改革斗争的焦点。

多边主义与单边主义的激烈较量

在围绕着联合国改革而进行的整个斗争过程中,充分展现了多边主义与单边主义两种力量之间的激烈较量。美国在伊拉克推翻了萨达姆政权,结束大规摸作战行动后立即回到联合国,要求联合国通过了一个又一个决议使它的侵略和占领合法化,美国和国际社会的舆论就说美国已回到了多边主义,在我们国内也有不少人认为美国并没有完全抛弃多边主义,说它只是有时采取单边主义,有时采取多边主义。国内外有些文章甚至把美国在伊拉克战争中组织的所谓“志愿者联盟”或“临时联盟”也说成是多边主义。这是对多边主义的曲解。按照国际关系理论,多边主义必须有两个前提条件,一是必须有一种多边机制;二是必须有共同遵循的行为准则。当今世界上最能充分地体现多边主义的就是联合国和《联合国宪章》。更重要的是,多边主义是一种外交理念,它是与单边主义相对立的。多边主义的外交理念就是主张世界上的重大问题或国际事务要有世界各国共同参与,在一个大家参与的国际机制中按照共同的行为准则共同商量解决,而不是由某一个强国或少数大国纠集一帮仆从擅自行动。因此,对多边主义的一种广义看法是把它当作建立世界秩序的一种组织原则来对待。现在欧盟的政治家和学者们更进一步把多边主义与单边主义上升到两种不同的世界观。的确,美国有时也声称它是主张多边主义的。但它的多边主义就是美国著名的新保守主义学者罗伯特·卡根所说的“在单边主义的铁拳外面套上一付多边主义的丝绒手套。”这种所谓的多边主义骨子里还是单边主义。它与《联合国宪章》体现的多边主义的理念是格格不入的。在这次辩论联合国改革的过程中,这种“美国式的多边主义”表现得尤为明显。我们从美国大使博尔顿对大会主席让·平起草的《成果文章草案》提出的700多处修改中可以清楚地看到,美国处处把自己一国的利益与安全置于所有其他国家的利益和安全之上。凡是他认为不符合美国利益或可能束缚美国手脚的条款和提法,一概坚决拒绝接受;凡是提到加强联合国权威和秘书长的作用的地方,统统给予删掉,再次充分暴露了美国的单边主义丝毫未改。

但是,极大多数坚持主张以联合国及其《宪章》为核心的多边主义的国家,其中除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外,也包括俄罗斯和多数欧盟国家,对这种单边主义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

例如,在前面提到的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和核裁军问题上,美国要求只谈前者,免提后者。发展中国家则不但认为对这两个方面都要重视,并且强调应该把核裁军置于首要的地位,指出美国的核霸权政策和在核扩散问题上的双重标准是造成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的主要根源。印度尼西亚驻联合国代表强调应该重视“垂直扩散”和继续发展和提高现有核武器质量的严重形势。所谓“垂直扩散”就是指美国一方面反对其他国家拥有和发展核武器,甚至发展到剥夺其他国家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利,另一方面它自己却又不断研制和开发包括钻地核弹等新型核武器,不断改进和提高现有核武器的质量以及发展太空武器,拒绝承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和不对无核国家使用核武器。最近布什总统批准的新能源法案又允许出售武器级的铀。美国一方面禁止伊朗和朝鲜生产浓缩铀,另一方面最近又允许日本等五国进行浓缩铀加工,并允许日本从核废料中提炼钚。因此,美国前总统卡特11月24日在《洛杉矶时报》上撰文说:“现在我们已经变成了全球核扩散的罪魁祸首。”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巴拉迪指出:“只要这种双重标准不停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就永远不可能制止。”甚至美国前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最近也说,“如果美国目前的核态势保持下去,那么一段时间以后,几乎肯定会出现核武器大量扩散的状况。”但是,由于美国坚持拒绝作出核裁军的承诺,使得最后的《成果文件》中不得不把防扩散和核裁军部分全部删掉。安南秘书长对此非常失望,称“这实在是一件丢脸的事。” 又如,在讨论安南《改革报告》中提出的使用武力合法性的基本标准时,美国一方面强调使用武力的必要性,但另一方面坚决拒绝接受“必须经由安理会同意和授权”的前提条件。绝大多数国家则坚持要写进这一条。最后也因互不相让,有关使用武力的合法性标准部分也不得不从《成果文件》中删去。

虽然在这次联合国改革进程中,单边主义受到了抵制和挫折,但是美国并未吸取教训,改弦更张。最近,博尔顿又对《华盛顿时报》记者说,若联合国不能更好地解决美国关切的问题,联合国将面临被靠边站的风险,美国将寻找另外的途径来替代联合国。他环在联合国会议上把联合国2006-2007年度预算与改革挂钩,声称若不对美国关切的改革项目如成立人权理事会等做出具体实施安排,美国将拒绝批准该项预算。这表明美国决不会放弃单边主义。因此,多边主义与单边主义的斗争将是长期的。

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发展中国家作用凸现

这次改革过程中反映出来的另一个特点是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发展中国家的作用再次凸现,同时呈现各种力量分化和重组的态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虽然安理会扩大问题无果而终,但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些地区大国如印度、巴西、尼日利亚、南非等发展中国的崛起,希望成为一支独立的力量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作用。非洲联盟为非洲国家争取两个常任理事国席位的要求代表了整个非洲大陆的呼声。从总体上看,美国在整个改革过程中相当孤立,在核裁军、恐怖主义定义、关于环境保护的《京都议定书》、使用武力的权限以及千年发展目标和联合国的权威和作用等重大问题上,欧盟、俄罗斯、中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都不支持或反对美国的立场。欧盟在联合国内作为一支独立力量的作用也日趋明显。最近美国提议把联合国改革与预算联系起来,遭到欧盟的坚决拒绝。在最近召开的联合国信息峰会上,欧盟和广大发展中国家一起强烈要求改革因特网管理制度,主张将因特网的管理权交给联合国或成立独立的国际组织管理,改变长期来由美国一手控制因特网的状况,首次挑战了美国的网络霸权。因为这是一个涉及各国主权及信息安全和经济安全的重大问题。美国当然不会放弃它的网络霸权,坚决反对。以欧盟、中、俄和广大发展中国家为一方和以美国为另一方在会上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和斗争。虽然最后由于美国的顽固立场,与会者为了不使会议破裂同意让美国继续享有因特网控制权,但迫使美国也不得不同意成立因特网管理论坛,由联合国秘书长在明年第一季度召开第一次因特网管理国际论坛会议,探讨因特网管理国际化的途径。欧盟代表说,“这一协议为世界各国政府参与管理因特网打开了一扇门。”这场斗争显然远未结束,还将持续一个相当长的时间。

第二,发展中国家在这次改革斗争中的作用非常突出。他们几乎在每一个问题上提出了与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相对立的立场和主张。尤其是在要求把发展问题放在优先地位的问题,发展中国家斗争十分坚决。美国曾经主张把2000年前年首脑会议上各国元首共同发表的《千年宣言》中提出的“千年发展目标”的提法删掉,改为“国际上同意的发展目标”,由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坚决斗争,美国最后不得不做出让步,保留了《成果文件》关于“千年发展目标”的提法和官方援助的指标。穆斯林国家尤其是阿拉伯国家在讨论恐怖主义定义时坚持必须包括国家恐怖主义,强调必须把反对外国占领的斗争与恐怖主义区别开来。最后,因为各方不能达成一致意见,原先联合国改革名人小组提出的恐怖主义也不得不从《成果文件》中删去。

第三,联合国内各种力量在这次联合国改革过程中分化和重组的现象也相当明显,在安理会改革问题上体现得尤为突出。它不仅体现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两大阵营之间,而且更多地反映在两大阵营之内。意大利、加拿大和瑞典等发达国家加入了以韩国、墨西哥、巴基斯坦等发展中国家为主体的“团结谋共识”阵线,反对增加常任理事国,主张只增加可连选连任的非常任理事国,以增加中小国家参与安理会事务的机会。美国为报复它的老盟友德国反对伊拉克战争而坚决拒绝德国“入常”,不惜得罪它的东方盟国日本而坚决反对四国联盟的“增常”方案。

日本这次争取“入常”失败的主要原因四个方面,首先是它的对外政策失道寡助,日本首先接二连三地参拜靖国神社,拒绝承认侵略罪行,这样一个被韩国总统称为“不道德的国家”怎么有可能得到大多数国家的支持而成为常任理事国呢?这是最根本的原因。二是策略上的错误。它以为与其他三国结成四国联盟就可以借助它们的力量得到更多的支持,但是它忘了把四国捆绑在一起也就同时增加了反对者,因为四国在本地区都有一些反对者。三是议事程序上的错误。它急于求成,要求在6月中旬或7月就四国方案进行表决,又犯了程序性错误。安理会改革涉及各国切身利益,必须取得广泛共识,决不能草率行事。设定时限必然招致更多的反对者。四是形势判断错误。它认为既然在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等问题上一直坚定地站在美国一边,因此美国也一定会支持四国方案。然而,美国虽然口口声声说支持日本“入常”,但坚决反对四国联盟方案,让日本只好望梅止渴,大失所望。再有,日本也以为非盟的增常方案与四国方案近似,定可与非盟联合一起争得三分之二多数的支持,没有想到也未奏效。

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内部也出现分化状态,亚非拉三大洲都有相当一部分国家不支持甚至反对本地区争取“入常”的国家。在非盟内部,有些成员国一方面举手赞成非盟要求给予非洲国家两个拥有否决权的常任理事国席位和增加两个非常任理事国席位的决议,另一方面却又参加“团结谋共识”阵线反对任何增加常任理事国的方案,反对与四国联盟结盟,因此非盟也未能把自己的增常方案提交大会付诸表决,只好任其胎死腹中。

出现上述这些分化重组情况主要是反映了在全球化加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各国都把国家利益置于首要地位,各国之间合作的范围和领域虽然有很大增加,但主要集中在共同利益相关的问题上。这可能是今后相当一个时期国家间关系的主要特征之一。

* 本文作者是中国联合国协会常务理事、前新华社联合国分社社长钱文荣,写于2006年。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