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要闻摘编

发布时间: 2024-12-18

字号:

    一、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六次缔约方大会闭幕
    11月1日,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六次缔约方大会在哥伦比亚卡利结束,大会达成3项共识并通过多项成果性协议。大会达成的共识是:通过为土著人民和地方社区创建附属机构的相关条款;在《生物多样性公约》中承认非洲人后裔为生物多样性的守护者;为社区制定到2030年的工作计划。大会通过多项成果性协议,其中一项是设立一个全球基金,以确保公平公正地分配利用遗传资源数字序列信息所产生的利益,促进实施生物多样性可持续政策。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六次缔约方大会于10月21日开幕,共举行了600场学术活动,商讨生态系统恢复和保护、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遗传资源及其数字序列信息的惠益分享等议题。
    二、联合国机构:中国在专利、商标、工业品外观设计等领域的知识产权申请量均为世界第一
    11月7日,总部位于瑞士日内瓦的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了《世界知识产权指标》年度报告。该报告显示,中国在专利、商标、工业品外观设计等领域的知识产权申请量独占鳌头。报告同时指出,2023年全球专利申请活动量再创新高,申请量首次突破350万件,这标志着尽管宏观经济环境充满挑战,但全球专利申请量仍连续第四年实现增长。据报告,中国、美国、日本、韩国和德国是全球专利申请量最多的国家。
    三、丁薛祥出席世界领导人气候行动峰会并致辞
    11月12日,习近平主席特别代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丁薛祥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出席世界领导人气候行动峰会并致辞。丁薛祥指出,今年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效实施30周年。站在新起点,我们要携手推动COP29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果,不负国际社会的热切期盼。加强全球气候治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是基石。发达国家应当展现更大雄心和行动,履行率先减排义务,提前碳中和时间,发展中国家也要在能力范围内尽最大努力。解决气候变化问题,归根结底要靠发展方式的彻底变革。提升应对气候变化能力,资金和技术是关键支撑。呼吁发达国家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支持和技术转让,期待这次大会达成更有力度的新资金目标,为下阶段全球气候行动提供信心和保障。中方愿同各方一道,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引领,合力保护人类共同的地球家园,共建清洁美丽世界。
    四、丁薛祥会见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
    11月13日,习近平主席特别代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丁薛祥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出席世界领导人气候行动峰会期间会见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丁薛祥表示,中国坚定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中国向世界宣布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郑重承诺。应对气候变化,关键在于务实行动。中国历来言必信、行必果,不论国际形势如何变幻,不管其他国家政策如何变化,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和行动都不会改变。中国坚定捍卫多边主义,始终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支持《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主渠道地位,承担大国责任,展现大国担当,为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作出重要贡献。古特雷斯表示,联合国高度评价中国推进“双碳”目标的努力和贡献,感谢中国长期以来对联合国事业的有力支持,愿同中国加强合作,共同维护多边主义,更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
    五、习近平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三十一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11月16日,亚太经合组织第三十一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秘鲁利马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题为《共担时代责任,共促亚太发展》的重要讲话。习近平表示,几十年来,亚太经合组织带动亚太地区实现大发展、大繁荣、大融通,助推亚太成为全球经济最具活力板块和主要增长引擎。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亚太合作也面临地缘政治、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上升等挑战。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亚太各国要团结协作,勇于担当,推动构建亚太命运共同体,努力开创亚太发展新时代。中国将担任亚太经合组织2026年东道主,期待同各方一道深化亚太合作,造福亚太人民。习近平提出三点建议:一是构建开放融通的亚太合作格局。二是培育绿色创新的亚太增长动能。三是树牢普惠包容的亚太发展理念。会议由秘鲁总统博鲁阿尔特主持,主题为“赋能、包容、增长”。会议发表《2024年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马丘比丘宣言》《关于亚太自由贸易区议程新展望的声明》和《关于推动向正规和全球经济转型的利马路线图》三个成果文件。
    六、习近平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九次峰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11月1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九次峰会。峰会开始前,与会领导人共同出席巴方发起的“抗击饥饿与贫困全球联盟”启动仪式。在峰会第一阶段围绕“抗击饥饿与贫困”议题讨论时,习近平发表题为《建设一个共同发展的公正世界》的重要讲话。在峰会第二阶段会议围绕“全球治理机构改革”议题讨论时,习近平发表题为《携手构建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的重要讲话。习近平指出,中国发展是全球共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始终是全球南方的一员,是发展中国家可靠的长期合作伙伴,也是支持全球发展事业的行动派和实干家,愿同广大发展中国家携手实现现代化。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已经走过16年历程。站在新的起点上,二十国集团应该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继续做完善全球治理、推动历史进步的力量。我们应该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相互视对方的发展为机遇而非挑战,相互把对方作为伙伴而非对手,恪守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维护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进一步凝聚国际共识,促进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峰会最后通过《二十国集团领导人里约热内卢峰会宣言》。
    七、联合国报告警告三大趋势对儿童构成严重威胁
    11月20日是世界儿童日。联合国儿童基金会19日发布报告《2024年世界儿童状况:不断变化的世界中儿童的未来》,预测了人口结构变化、气候和环境危机以及突破性技术等三大宏观趋势将如何影响到2050年以后儿童的生活。这些趋势提供了儿童未来可能面临的挑战和机遇的关键迹象。该报告警告说,人口结构转型、全球变暖的影响日益加剧、互联技术的威胁,这些“大趋势”为2050年的儿童描绘了黯淡的未来,该机构呼吁立即采取行动,为他们创造更美好的命运。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旗舰报告每年都会讨论不同的主题,今年该基金会展望2050年,确定了除难以预测的冲突之外的三个“大趋势”,如果不及时作出必要的决定,这些趋势将“严重”威胁儿童。
    八、世界卫生组织:维持猴痘疫情最高级别警戒
    11月22日,世界卫生组织决定维持对猴痘疫情的最高级别警戒。该组织发表声明称:“世卫组织总干事根据《国际卫生条例》紧急委员会的建议,认定猴痘疫情的加剧继续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这是世卫组织的最高级别卫生警报。世卫组织于今年8月14日宣布猴痘疫情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这种疾病于1970年首次在刚果(金)被发现,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局限于约十个非洲国家。但在2022年,该病毒开始向世界其他地区蔓延,尤其是在该病毒从未传播过的发达国家。根据11月初的数据,自今年1月以来,全球已报告了近5.1万例确诊病例和1083例死亡病例。其中85.8%的确诊病例和几乎所有死亡病例(99.4%)都来自非洲中部。刚果(金)是受影响最严重的国家。据称,刚果(金)自今年年初以来已报告超过3.9万例确诊病例和1000多例死亡病例。
    九、巴库气候大会闭幕 达成“巴库气候团结契约”
    11月24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九次缔约方大会(COP29)在延期30多个小时后闭幕。大会就新的气候融资集体量化目标(NCQG)、《巴黎协定》第六条国际碳市场机制等关键议题,达成了名为“巴库气候团结契约”的一揽子平衡成果。大会达成了2025年后气候资金目标及相关安排,设立了到2035年发达国家每年至少3000亿美元的资金目标及每年至少1.3万亿美元的气候融资目标,为发展中国家开展气候行动、明年提交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奠定了基础。近200个缔约方还打破多年多边谈判僵局,终于就《巴黎协定》第六条下国际碳市场机制达成一致。这标志着《巴黎协定》第六条国际碳市场机制运行细则已经明确,《巴黎协定》中最后一个未决项目最终确定。此外,大会还就减缓气候变化工作计划、全球适应气候变化目标等作出安排,进一步巩固了全球绿色低碳转型的大势。
    十、国际劳工组织报告:全球工资不平等现象有所减少
    11月28日,国际劳工组织发布的旗舰报告《2024-25年全球工资报告:全球工资不平等现象是否正在减少?》显示,自2000年以来,全球约三分之二的国家工资不平等现象有所减少。不过,报告称全球范围内仍存在显著工资差距。报告还发现,近年来全球工资增长速度超过了通货膨胀率。2023年全球实际工资(扣除通货膨胀因素)同比增长了1.8%,预计2024年将增长2.7%,是十五年来的最高增幅。而2022年,通货膨胀率超过名义工资增长,全球工资实际增速出现“负增长”。工资增长具有差异性。报告显示,新兴经济体的增长高于发达经济体。报告称,工资不平等仍是紧迫问题。在全球范围内,收入最低的10%的劳动者仅能获得全球工资收入的0.5%,而收入最高的10%的人则能获得近38%的全球工资收入。

返回列表